陕西安康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组合拳
2018-08-27 09:39:03来源:安康市农业局阅读量:1468
今年以来,陕西省安康市农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聚焦改革,践行“工作思路抓模式,工作措施抓典型,工作方法抓服务”的宗旨理念,使各项工作模式化、机制化、规范化,开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领农业产业化,创新一村一品休闲农业,拓展土地确权成果应用”的战略思路,高质量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五部曲”撑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框架。
一是层及培训,吃透政策。我市先后3次组织全市产改领导小组相关单位、县区领导干部、镇办村干部学习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各县区分别对镇(办)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内容进行地毯式培训,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理念覆盖县、镇、村党政领导及每一个参与产改工作的人员。
二是试点先行,总结得失。目前“千村试点”行动中的80个示范村,已完成清产核资及成员界定的有45个,完成股份量化的试点村有28个,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并成功对接经营项目的试点村有26个。涌现出了旬阳县秦家塔村、汉滨区牛蹄镇中心社区、岚皋县天坪村、汉阴县太行村、紫阳县团堡村、平利县金沙河村等一大批成功典型,形成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群众能感受到有获得感的示范村,成为安康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亮点。
三是全面部署,遵照模板。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从改革的原则性和框架性上为基层创新试点提供指引。为落实中省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的精神,市农业局等九个局委联合印发了《安康市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实施方案》,确保改革方向,并要求各县区严格按照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股份量化、成立组织四大模块靶向施策,压茬推进。
四是巧借政策,注入资金。以脱贫攻坚的为契机,推进财政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政策落实,其中1003个脱贫村,每村至少注入50万资金,仅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财政扶贫整合资金下达给村集体18.56亿元,苏陕合作资金2.4亿元,金融资金投入16.3亿元,这些资源资产资金全部都将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点,为各村壮大集体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借用外力,整体推进。除市委市政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统筹协调推进此项工作以外,我市人大、政协也高度重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列入重要议案,在组织部门前往贵州、重庆考察外,还对各县进行了调研和视察,极大地促进了各县区及各部门的改革潜力。截止2018年6月底,已完成清产核资的村594个,完成成员身份界定的村有301个,成立集体股份合作组织218个。
二、“五要素”打造产业化新模式。
一是全力抓产业。聚焦生猪、富硒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五大特色产业抓培育。目前安康市生猪总量稳定在530万头,稳居全省第二,规模化养殖场529个,稳居全省第一。茶叶种植面积84万亩,位居全省第二,魔芋种植面积36万亩,位居全省第一,核桃种植面积170万亩,位居全省第二,水产品产量4万吨,位居全省第一。在主导产业引领下,各县区继承保留了一批传统产业,例如旬阳的烤烟、狮头柑,白河的木瓜,石泉的蚕桑、黄花菜,镇坪的中药材,宁陕的食用菌等小众产业发展都生机勃勃,构成了一批产业化集群,形成了大产业配小产业,强产业配弱产业相互补共赢的局面。
二是提升加工能力。下大力气打造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产业集群里,加大提升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形成了一批产业化的团队。全市已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74家,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160家,家庭农场1180个,培育认定职业农民总数达5940人,其中新培育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20个,在巩固提升汉滨、汉阴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建设基础上,培育旬阳、平利县开展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创建工作。今年加工企业完成投资17亿元,实现产值30.7亿元。
三是强化营销战略。按照“政府做形象、企业做市场”的思路,成功举办了四届硒博会,并在上海、杭州、南京、长春等地,借助农交会、茶博会、西洽会等开展安康富硒农产品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借助高铁、高客、高速路、广场、楼宇等载体,综合运用条幅、户外大型高炮广告牌、灯箱、道旗、微博、微信、楼宇广告、电视媒体等形式开展了多角度、立体式、全方位的宣传,打造“富硒安康”的战略形象。依托各类电商平台,全市茶叶、魔芋等特色农产品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30%以上。富硒农产品出口创汇4208万元,富硒茶、富硒魔芋出口分别增长9.6%、22%。
四是铸造安康富硒品牌。围绕地域品牌、企业品牌、商品品牌“三位一体”品牌战略,加强富硒产业基础研究、产品研发、标准制定和品牌建设,加快富硒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借助落户我市的“农业部富硒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等三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成立了14个富硒科研创新团队,制定《富硒猪肉》、《富硒茶》、《富硒核桃》等10余项标准。今年“安康富硒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国家工商局认定,陕茶1号仙毫荣获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产品。特别是紫阳富硒茶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后,品牌价值达到19.67亿元。
五是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围绕农产品安全监管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两项“安康模式”,开展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执法检查9561家次,责令整改259起,立案查处134起,涉及金额56.4万元,主要农产品合格率监测连续三年稳定在98%以上。全市共发放食用农产品合格证50余万份。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在全省第一个建成市、县区追溯体系分平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终端112家,可追溯食用农产品210个。
三、“四举措”推进一村一品和休闲农业。
一是“四品提升”工程成绩显著。以发展五大核心产业推进一村一品扩规模、提质量、强产业、延链条、创品牌、增效益,截止上半年,以生猪、茶叶、魔芋、林果、水产五大产业专业村已达154个,有力地推动了村域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一镇一业的专业镇21个镇。一县一业的专业县2个。
二是注入历史文化。各县区在发掘一村一品文化内涵上深耕不辍,例如今年在石泉县后柳镇建成的鎏金蚕文化广场,以养蚕坊、蚕桑文化室、缫丝织造坊、鎏金蚕丝绸馆、蚕桑博物馆五大部分为主体,通过展板、实物、浮雕等手法,追溯石泉蚕桑丝绸历史脉络,展示蚕桑文化,目前已经成为蚕桑产业的标志性人文景观、县域旅游的特色亮点。
三是开发农耕体验。引导一村一品示范村开展休闲旅游、亲子体验、田园风光、采摘文化、餐饮文化、传统农耕文化为一体的高颜值景点,一些示范村还设置了草鞋编制体验、塌辣子、榨油、牛耕等具有体验游览功能的作坊,让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中体验到乡土乐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四是农旅巧妙结合。以“世界硒源地.国际健康城”区域品牌建设为导向,全产业链打造安康富硒产业,建设“全国著名的硒疗养生基地”“全国最大的富硒产业聚集区”和“特色优势农产品标准化基地”,把绿色资源转化为资本,把资本转化为收入,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农旅融合。平利县长安镇入选中国特色小镇,旬阳县金寨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四、“三招”拓展土地确权成果应用。
一是做好土地确权后续工作。2018年我市土地确权紧紧围绕“县区数据库汇交、解决遗留问题和完善档案管理”开展工作。及时开展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回头看”,认真处理土地确权颁证遗留问题。目前全市已完成8个县确权颁证数据汇交工作,汉滨区、汉阴县数据库也已完成交接。土地确权完成后,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2万亩,流转率达到30.4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组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截至6月底,全市有7个县区已挂牌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其中有5个县区已开展交易活动,涉及土地面积1.2万亩,成交金额603.6万元。
三是踩实适度规模经营。全市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32万亩,占全市农村承包地确权面积的30.4%。流转占比处全省前列。
安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赋予了农业新时代新坐标新的生机和活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产业兴旺的战略突围,彰显了绿色生态农业的威力。
注:安康市,隶属于陕西省。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东接湖北省,南接重庆市、四川省,西连汉中市、西安市,北接商洛市。辖1个区9个县:汉滨区、旬阳县、石泉县、汉阴县、平利县、白河县、紫阳县、岚皋县、宁陕县、镇坪县。面积23391平方千米,人口265.6万人(2016年常住)。
安康市被誉为"西安后花园"、“中国硒谷”,素有“秦巴万宝山”、“中药材摇篮”、“天然生物基金库”美誉,是汉剧的重要发祥地。地貌有山地、宽谷盆地,地势为“三山夹两川”。气候属北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山有秦岭、南羊山、大巴山、化龙山、凤凰山、笔架山等,河流有汉水、池河、月河等。
安康市旅游景点有南宫山国家森林公园、鬼谷岭国家森林公园、千家坪国家森林公园、天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擂鼓台森林公园、化龙山自然保护区、平河梁自然保护区、中华太极城、瀛湖、香溪洞、巴山秋池、子午栈道、燕翔洞、凤堰古梯田、中坝大峡谷、筒车湾、岚河漂流、旬阳红军纪念馆、三沈纪念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