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先行先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2018-12-26 13:50:58来源:阅读量:1239
无论怎么改,不能把集体经济改弱了、改小了、改垮了;无论怎么改,不能把农民的财产权利改虚了、改少了、改没了。作为全国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之一,海宁终日乾乾,于时偕行。海宁先行先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试点以来,我市全面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改革试点工作,重点突破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农村“三权+”抵(质)押贷款两大政策难点,创新建立了农村集体“三资”监测中心、村集体资金网上审批和推行“阳光村务卡”等工作机制,形成了一批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阶段性经验,改革试点各项工作已圆满完成。
东长社区拿到了全省首张专门订制的“阳光村务卡”。
科学界定成员身份 筑牢“三资”监管篱笆
“过不了几天就是元旦了,我可以开始期待合作社发的‘大红包’了。”随着新年一天天临近,海洲街道新桥社区的居民张先生乐开了花,对今年的股金分红充满信心。
2005年,钱塘江畔,浙江省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春风劲吹,注定了要与海宁潮交织并进。顺势而为,加快改革,海宁在启动阶段领先一步,至201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全覆盖。目前,像张先生这样当上“股东”的还有来自全市182个村(社区)的近60万个农民。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情况纷繁复杂,极易产生矛盾。为稳妥开展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有效解决成员边界不清难题,我市出台《海宁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指导意见(试行)》,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将“依法认定”刚性约束和“民主认定”柔性管理相结合,率先在海洲街道东长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尖山新区(黄湾镇)五丰股份经济合作社开展试点。目前,两个试点股份经济合作社已完成试点工作,共4167名成员资格已成功认定。今后每年都将以上一年度的12月31日为登记时点,开展一次成员资格认定,保持动态更新。
一桌一椅也“入库”,村村都要有本“明白账”。如何使农民在改革中真正受益,摸清家底是基础。为此,我市按照“政府引导、部门指导、村组主体、村民参与”原则,对全市182个村(社区)、组两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资产、资源开展清查核实。截至6月底,清产核资工作全面完成,目前清产核资成果已全面录入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管理系统。
“每笔支出一清二楚,对我们村干部来说,既是一种监督和约束,又是一种保护。”不久前,东长社区拿到了全省首张专门订制的“阳光村务卡”,社区党总支书记吴云霞乐不可支,“这张卡的功能类似于机关公务卡,主要用于村级公务支出。该卡非现金结算,全流程查询,真正实现了村级集体资金的阳光化运作。”
革弊,从源头理会。推行“阳光村务卡”只是我市创新“三资”监管机制,保护农村集体资产的缩影。
近年来,我市构建了农村集体“三资”三级责任体系和三色预警机制。通过农村集体“三资”监测中心的日常监测和预警,将村级财务的不规范和违规情况消灭在“萌芽期”,彻底改变了以往违规情况“生米煮成熟饭”后被发现再整改的被动状态。
同时,我市在全省率先启用村级集体资金网上审批和直联支付系统。通过系统做到了“无纸化”审批、“非现金”支付、“大数据”管理,实现村级资金支出监管前置化、流程信息化、支付电子化,既保证了资金的集中管理,又能让数据多跑腿,让基层干部少跑腿。
我市59个村共同参与的“飞地”抱团建设项目。
市场化配置资源要素 唤醒农村“沉睡”资产
两本红皮小本,“股权证”三个大字印在封面中央。近日,东长社区的居民陆引仙把它们递给记者看。“去年共拍得500股,我的一对双胞胎孙女各250股,当年就享受分红。”陆引仙笑容满面道,等到过年,这两本股权证又能“变”出孙女的“大红包”了。
翻开一本股权证,记者看到,在去年底,证上原本登记的2024元股额变成了2274元,变动原因是股权竞买。去年12月,东长股份经济合作社在浙江江南要素交易中心“拍卖”部分股权,这是全国首例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进平台交易。这件就像“炒股打新股”一样的事情,在原先闻所未闻,但没想到参与竞价的村民格外热情。那场现场竞价,4500股最终由9位社员股东竞得,平均溢价率达到11倍。
自成为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市)以来,我市紧紧围绕改革重点工作,全面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市场化流动和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确保农村集体产权保值增值,有力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为此,我市建立了市镇两级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将农村集体资产租赁、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等纳入交易平台进行公开交易。今年1-11月,全市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累计615宗,涉及金额2.8亿元,平均溢价率26%。“通过明确交易审批流程、交易方式,统一信息发布机制,规范现场交易程序,运用统一、专业、规范、透明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解决了农村集权产权交易竞争不充分、程序不规范、监管难度大等问题,也充分实现了以往农村产权交易从‘要我进’到‘我要进’的转变。”市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葛志宏表示。
农村产权交易从“要我进”变“我要进”,农村产权也从“活权”变“活钱”。“我自己做生意,最近资金有点周转不过来,这笔贷款给我送来了‘及时雨’。”前两天,海宁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双山村村民靳海东接到市农商银行城北支行客户经理冯开华的电话,顿时舒了一口气。
当天,靳海东拿到了以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农房不动产权“三合一”作为抵(质)押物申请的20万元贷款。据悉,这是我市授信并发放的首笔农村“三权”组合抵(质)押贷款。
2015年9月,我市发放首笔农村股权质押贷款,而后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赋予农村“三权”抵(质)押融资权能,增强信贷支农力度。今年9月,我市印发《农村“三权+”抵(质)押贷款试点实施方案》,在经发区(海昌街道)双山村、横山社区和周王庙镇双涧村开展农村“三权+”抵(质)押贷款试点。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三权+”抵(质)押贷款36宗,涉及贷款金额1035万元。
据了解,农村“三权+”抵(质)押贷款指的是围绕“额度适当、利率优惠、手续简便”的目标,按照“户为单位、‘三权’整合、综合授信、村社联动”的方式,开展以农村“三权”为基础,结合个人信用等的农村多产权组合抵(质)押贷款。该贷款新模式有效唤醒了农村“沉睡”资产,为农村金融整合资源引入源头活水,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现状。
改变单打独斗方式 抱团发展集体经济
砥砺前行谋发展,改革惠民无止境。2017年,我市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了2.65亿元,比2010年增长15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2661元,比2010年增长124.46%,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足够了吗?对于猛进如潮的海宁来说,答案是否定的。“推进改革不是吃光分净、一‘股’了之,不仅要让农民分享改革红利,而且还要想办法把集体经济的蛋糕做大,形成可持续发展。”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我市,改变单打独斗、鼓励抱团发展是我市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路径之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市出台了《关于海宁市第七轮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强村计划”的意见》,将全市所有村列入扶持对象,以发展“飞地抱团”项目为主抓手,多途径探索创收渠道,力争通过4年努力,全市所有村村级集体经济全部达到年经常性收入120万元、经营性收入70万元以上,人口4500人以上规模较大村年经常性收入250万元、经营性收入150万元以上。
七村抱团海宁市水果市场项目投资回报兑现仪式。
刚刚过去的12月13日,对于长安镇(高新区)天明村、兴福村,周王庙镇双涧村,尖山新区(黄湾镇)黄湾村,硖石街道永丰村、南漾村和经发区(海昌街道)光耀村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
当天上午,七村抱团海宁市水果市场项目投资回报兑现仪式在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举行,各村分别拿到了市水果市场建成使用后的首次分红10万元。明年开始,他们每年将获得20万元的投资分红。
此次七村抱团项目的首次分红,来源于持续不断的农村改革和我市对经济薄弱村的有力扶持。原来,七村都属于第五轮市级重点扶持村。早在2015年4月,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就和七村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去年1月,双方正式签约。七村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各自以第五轮市级重点扶持村可利用的5亩用地指标作为资本,投资市水果市场建设,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承诺在市水果市场建成投入使用后,给予七村每年固定的分红。
“条条大路通罗马”,致富之路宽且广。如果说这样的“小抱团”领“红包”是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的试用版,那么我市总投资近6亿元、59个村共同参与的“飞地”抱团建设项目就成了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上的“大抱团”,也是未来集体经济薄弱村即将收获的大惊喜。
据悉,该项目已于4月9日在海宁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正式落地,主要进行泛半导体产业链招商,项目占地175.4亩,每年按投资额的10%给予回报,共计年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170万元。目前,我市已申报立项市级、镇级村村“飞地”抱团项目13个,参与村达到142个,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收益近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