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山区农水局十四五规划
2021-01-13 15:32:07来源:相山区人民政府阅读量:843
(一)着力推进相对贫困人口脱贫。按照中央和省里安排,2020后,我国将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山区也将纳入解决相对贫困范畴,接受省里考核。
“十四五”期间我区将着力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六大”长效机制,有效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一是构建监测预警机制。完善基础信息的收集、处理,重点关注低收入群体、突发事故群体、脱贫不稳定群体等,加强对信息的预警分析和研判,对处于警戒线或相对贫困线以下的群众,及时给予支持帮扶。二是构建多元帮扶机制。积极动员吸引各区域、各行业的社会力量参与相对贫困的帮扶救助,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全社会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三是构建动态管理机制。及时建立相对贫困户管理台账,详细登记基本信息、收支情况和存在的突出困难。完善相对贫困户退出机制,对经济状况明显好转,不符合帮扶条件的,及时退出。四是构建内力激发机制。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地就业的工作岗位增加收入。加大相对贫困群体技能培训力度,完善农业产业利益联接机制,让贫困群众享受到发展红利。抓好移风易俗,防止部分家庭出现因婚返贫。五是构建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解决相对贫困事业,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六是构建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区级抓好落实、镇村具体推进”的相对贫困帮扶工作机制,各级扶贫工作部门牵头协调推进,将相对贫困户帮扶与贫困户帮扶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
(二)着力推进水利事业发展。
1.中小河流治理。一是王引河相山段治理工程,充分利用地表雨洪资源规划对王引河相山区境内长8.2km进行疏浚,并在青龙沟及新祁沟沟口增加节制提水工程将王引河水源提引至青龙沟和新祁沟,为农业灌溉提供保障。二是湘西河治理工程,对湘西河段进行提防加固、河道清淤及相应的涵闸工程,将淮水北调水源引入农田作为灌溉水源,治理长度2.2km。
2.排涝沟渠治理。一是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建设。计划对相山经济开发区新建一座装机容量为800KW的排涝站来提升凤凰山经济开发区的排涝能力。二是新建、改建蓄水工程。计划拆除重建4座水闸,新建5座水闸,拦蓄地表水用于农业灌溉,提高灌溉供水保障。对洪碱河入萧濉新河口处的浍楼闸拆除重建;在青龙沟入王引河口处拆除重建青龙沟闸;在新祁沟入王引河口处拆除重建新祁沟闸;在刘河沟入洪碱河口处拆除重建刘河沟闸;在洪碱河北部新建洪碱河闸;在相山区与萧县交界的湘西河上新建湘西河闸;在相山区与萧县交界的申家沟上新建申家沟闸;在刘河沟南部新建大梁楼闸;在大庙沟南部相山侧新建大庙沟闸。工程实施后可改善灌溉面积1.3万亩。
3.节水和水资源配置工程。一是提水工程。对面上的部分大沟进行清淤疏浚、拆除阻水建筑物,增设拦蓄水节制闸及提水泵站,规划新建3座提水泵站:洪碱河闸处新建新王店提水站、刘河沟入洪碱河口新建刘河沟提水站、浍楼闸处新建浍楼闸提水站。二是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城乡供水管网延伸供水工程到2022年底实现区域供水管网“一张网”,水源互为备用、水量互相调剂。主要建设内容为:河北水厂、西王水厂、前黄水厂、下街水厂、后黄水厂、黄里水厂供水范围内6座单村水厂改造提升纳入城市供水管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全面建成一体化的城乡供水网络系统,实现城乡居民共享优质供水。主要工程量为:供水管网提升改造177.78km、物联网水表更新4260块、沿线加压站及清水池建设5处。到“十四五”末,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00%,规模化工程供水人口比覆盖率100%,农村集中供水率100%,农村供水水质达标率95%。
4.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规划在洪碱河入萧濉新河口处新建浍楼闸站将淮水北调水水源调引至洪碱河,通过刘河沟、申家沟、侯家沟、湘西河的联通及必要的节制和提水设施将水源引入农田作为灌溉水源。主要工程措施为:新建浍楼闸站、新建湘西河闸、新建刘河沟闸、新建刘河沟提水站、新建刘河沟大梁楼闸、新建洪碱河闸、新建申家沟闸、新建大庙沟闸、刘河沟治理7.0km、申家沟治理6.0km、湘西河治理2.2km、联通渠道1.7km、侯家沟治理6.6km。
5.水利信息化建设。一是相山区灾害自动测报系统。建设以墒情信息自动采集和市、区旱情信息管理为基础,公用通信传输平台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建成覆盖全区的水雨情、墒情、农情、旱情、灾情、抗旱行动等各类防旱抗旱信息为一体的旱情信息管理系统和抗旱指挥系统,为各级防汛抗旱工作准确、及时、科学地指挥防旱抗旱工作提供决策支持。二是相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以区农水局为主体,通过GIS、BIM等技术手段,结合现有通用、商用软件,实现农饮总览、自动化监测、统计分析、用水计量、漏损管理、工程管理、考核管理、物料管理、客服系统、营收系统及移动应用等13项管理内容。实时远程了解各水厂运营状态,掌握供水水质、水压、水量等情况。提高建设运营管理效率,优化用水结构并分析弥补不足,使供水工程全面面向现代化。
6.持续开展河长制工作。一是全面实现河长制智慧化管理。合理整合现有各种基础数据、监测数据和监控视频,利用省、市、县三级传输网络快速收集至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河道业务管理能力和对外服务能力,促进水生态及水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切实改善城乡河湖面貌。优化取水口排水口和应急备用水源地布局,依法清理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三是严厉打击涉河湖违法行为。加大河湖管理保护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涉河湖违法行为。
(三)着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机制和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是动态管理。一是规范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继续实施上级奖扶政策,加强服务,组织业务培训,指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规范化建设,争创国家、省、市级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做好家庭农场的基础台账和新农直报,日常生产档案记录,建立农药使用管理制度,进行标准化安全生产,提升运行质量。二是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继续通过财政扶持和项目激励等手段,充分发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土地流转。利用确权颁证成果规范推进土地流转。同时,利用土地确权数据库操作平台,对农户承包地确权登记办证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处机制,进一步明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的承包权、流转主体的经营权“三权分置”关系。三是做好地力保护补贴基础上报工作。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持续稳定带动农民增加转移性收入。2021-2025年预计每年发放农业地力保护补贴600万元;每年农机购机补贴15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800万元。四是继续抓好农民减负工作。深入治理涉农乱收费,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健全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五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到2025年,实现粮食产量3万吨、实现流转土地近2万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20家、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达到22家。
(四)着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1.持续推进畜禽废弃物综合化利用工作。到2025年,设施设备配套率达100%,资源化利用率达95%以上;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不发生畜产品安全事件。
2.加强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继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一是全面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进程。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扩大配方肥应用覆盖面,到2025年全区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2%以上,化肥利用率达42%,化肥使用总量较2020年减少2%以上。二是全面推进农药减量控害行动。大力推进小麦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扩大统防统治覆盖面和种植散户的覆盖率,提高绿色防控技术到位率,促进农药减量增效,2025年农药使用总量较2020年减少3以上。三是推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工作。三年内实现全区高标准地膜全面推广使用,回收加工体系基本建立,当季地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率先实现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全区农膜回收网络基本健全,资源化利用水平稳固提升,农膜回收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白(黑)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四是全面推进耕地质量与保护行动。改善耕地基础条件,完善水利配套设施,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普遍提高耕地地力等级。
3.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及污水治理工作,通过五清一改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管护机制,在完成中心村建设基础上,将美丽乡村建设向整村全覆盖方向推进。探索实施农村空心村治理项目,通过空心村治理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壮大集体经济体量,增强农村发展的新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及管护。加快推进刘楼、孟庄美丽乡村建设扫尾工作,推进瓦房村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探索美丽乡村管护。
(五)着力推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保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增速高于GDP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到2025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计划达到23800元,年均增速9%。
(六)着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工作,促进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经营性收入。到2025年,开展培训班培训人员500人。
(七)着力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将继读开展农村太阳能光伏利用建设。到2025年将再安装太阳能光伏路灯500盏。通过政策宣传,加强项目建设,多渠道的开展综合利用,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使产业化率达40%。
(八)着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持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到2025年,基本实现1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50万元。
(九)着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计划全区“三品一标”企业达到30家,“三品一标”认证60个产品。蔬菜面积增加到2万亩,其中,芳香作物增加到10000亩。
(十)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
1.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带动作用,计划每年投入资金150万元,累计申请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50万元,更新机具700台(套),主要用于大型拖拉机、收获机械、残膜回收、畜牧养殖、无人植保、深松作业、精准农业、保鲜等新型适用机械。全区农机总动力预计突破11.2万千瓦,农机装备由小型动力机械、耕作机械向大中型机械发展,每年增加大中型拖拉机45台,配套300台∕套,拖拉机和农机具的配套比达到1:3以上。机耕面积达到96%以上,播种面积达到92%,机械植保面积达到75%,机械收获达到96%,规模化种植实现全程机械化。
2.大力推广农机深松作业。根据全县农作物结构、机具配置等因素,计划投入深松作业补贴资金600万元,全区一镇耕地面积总计5.6万亩,优化配置各类深松机械15台(套),利用深松机完成农田深耕、疏松作业,打破传统耕作模式形成犁底层,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地面水径流和蒸发,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达到适宜深松面积的全覆盖。
(十一)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建设规划方案,产业园总产值达到47.2亿元,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45.5亿元,其中一产产值8.4亿元,二产产值34.5亿元。产业园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7.3%;农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750万元,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数量390人。产业园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耕地面积占比达到88.1%,入园企业数量达90家。绿色食品认证个数达28个;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45.8%;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45.7%。带动就业人数11634人,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042万元。
三、“十四五”农业重点项目
“十四五”期间,我区将实施农业重点项目17个,涵盖种植、水利、农业基础设施、休闲农业等领域。
>>如有相山区农村产权交易问题,请咨询相山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