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意义
2024-01-18 11:24:59来源:农交网阅读量:791
加强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着力提升园区土地利用效率。坚决整治工程项目盲目大规模占用土地问题,推动各行业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下面农交网小编带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意义。
1.大力推进土地节约利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李克强总理在接见首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集体代表时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要把节约优先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以上述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标志,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已提升到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影响之大、要求之高前所未有。我们一定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刻认识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意义,以对历史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这项工作。
2.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基于我国特殊土地国情和特定发展阶段的现实选择
我国土地资源表现为“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近年来,我国耗时三年,首次采取统一调查制度,统一分类标准和覆盖全国的遥感影像底图,按照“三下两上”政府组织模式,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摸清了我国土地资源家底,进一步掌握了土地资源国情和土地利用状况。通过调查,得出三项结论:一是我国耕地调查数虽有所增加,但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耕地问题仍十分突出,必须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二是建设用地增加虽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但土地利用比较粗放,应继续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三是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数据变化明显,生态承载问题日益突出,应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低产田约占70%,耕地中旱地占到一半以上,生产保障能力不够稳定。随着人口继续增长,我国人均耕地还将下降,耕地资源约束将进一步加大。经过多年开发,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已经降至8000万亩左右,后备资源不足问题日趋严重。这些都对发展形成了瓶颈制约。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不少地方的发展走的是一条用地粗放扩张之路,进一步加剧了土地供需矛盾。我国人均城镇用地达145平方米,人均村庄用地达240平方米,均超过国家标准上限。目前,城镇工矿建设用地中,低效用地约5000平方公里,占全国城市建成区的11%;农村居民点空闲和闲置用地面积达3000万亩左右,相当于现有城镇用地规模的1/4,低效用地达9000万亩以上,相当于现有城镇用地规模的3/4。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结构失衡,工业用地比例偏高。工业用地低效利用,容积率平均仅为0.3~0.6。目前各地以过度消耗土地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方式普遍存在,部分行业和领域超标准用地、浪费土地的情况依然突出。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在我国城镇化刚刚步入中期阶段的时候,许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明显减弱,水土资源不足、土地污染等问题凸显。我国已经到了必须在发展中加快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时期,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也走不通了。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既是我国特殊土地国情的根本要求,也是特定发展阶段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