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6666-737
农交网APP

农交网APP

扫码下载

农场管家APP

农场管家APP

扫码下载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关注有礼

商务合作

农交客服

扫码咨询

《沙依巴克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

2021-12-28 18:06:35来源:沙依巴克区人民政府阅读量:2782

《沙依巴克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沙依巴克区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重大任务,是引领沙依巴克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全文如下。对于乌鲁木齐市农村产权交易沙依巴克区农村产权交易相关问题,欢迎大家积极点击咨询。

沙依巴克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摄图网

沙依巴克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导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扎实落实自治区党委“1+3”总体部署和市委抓好“三件大事”、建设“六个首府”的重要时期,是我区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现代化国际商贸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物流集散中心的窗口期,也是我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加速期,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经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乌鲁木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沙依巴克区各专项规划衔接,编制形成《沙依巴克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纲要》)。《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沙依巴克区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重大任务,是引领沙依巴克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落实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沙依巴克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第二次、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和区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市委抓好“三件大事”、建设“六个首府”总体部署和区委“两加两减”工作思路,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放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动摇,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改革开放不懈怠,坚持改善民生不减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呈现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社会大局持续向好。始终把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聚焦总目标,打好“组合拳”,坚决贯彻市委“六个常态化”工作安排,全区精准打击能力不断增强,应急处突能力不断提升,平安建设不断深化,社会矛盾化解成效显著。坚持党政军警兵民“六位一体”协调联动,形成全社会要素“三张网”防控体系,全天候、全时段、全方位的反恐维稳工作运行机制,持续推进“打防管控建”措施常态化,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比“十二五”末分别下降57.9%和49.6%,连续4年无暴恐案件,全区稳定基础不断巩固。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治安形势不断向好。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排查化解社会矛盾4000余件,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解决。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系列活动,全区9620名党员干部与1.98万余名各族群众结对认亲,750个小区2.1万户家庭被命名为“民族团结示范大院、示范户”,雅山精品园被命名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平顶山社区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荣誉称号,沙依巴克区被评选为全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基本形成。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清真寺基本实现“七进两有”“九配备”,加强爱国宗教人士关爱培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宗教领域更加和睦和谐。以防范和遏制重大事故为重点,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监管体系,强化安全风险管控,提升应急处置效能,全区连续五年无较大安全生产事故,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十三五”时期,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持续接力,基层基础发生深刻改变。社情民意形成稳定发展强大共识,各族人民的安全感明显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经济发展行稳致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由302.3亿元增加到416亿元,增长26.7%;累计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8.6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75%;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9.3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9.46%;旅游业呈现高速增长,累计接待游客2966万人次、实现收入272.2亿元。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0.4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14.5%,消费主导拉动作用凸显。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招商引资项目133项,引进区外到位资金316.9亿元,年均增幅10.1%。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3179元、22649元,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29.2%、49.4%。农业农村健康发展。新建“两居”住房3900套,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4065.3亩,基本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疆外90%的农产品在我区集散。全面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织密织牢失能群众监管网、保障网,杜绝返贫致贫。“一对一结对子”帮扶于田县161个贫困村脱贫攻坚,累计投入5209万元,一批学校、医院、道路、通信等补短板项目建成使用,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坚持底线思维,治理“散乱污”企业411家,拆除分散燃煤设施4725台,中央环保督察涉及燃煤设施拆改任务清零。全面清理历年政府拖欠民营企业欠款欠账8049万元,守住了政府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平安财险、新疆交旅投集团等总部经济先后落户,恒大、万科、碧桂园等全球500强企业项目落地,自治区博物馆二期、康莱德酒店改造、高济济康医药商务中心等产业项目升级,推进产城均衡发展。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建设沙区政务服务大厅,全区25个政务服务部门、18个片区管委会、179个社区接入区政务服务外网平台,公布152项“最多跑一次清单”,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由286项减少至32项,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6万家,全力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推进。两次疫情,为全区5185家小微企业、3.1万个体工商户减免房租4.8亿元,减税降费13.7亿元,助力企业加速走出困境。五年来,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沉着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攻坚克难、主动作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韧劲显著增强。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模式已初步形成。持续推进“六句话”项目实施,累计投入15亿元实施雅玛里克山荒山绿化2.98万亩,种植树木466.7万株,实现了雅山植被全覆盖,成为全市“树上山”典范工程;累计投入29亿元靓化改造道路37条、楼体2043栋,整治151条主次干道、巷道“蜘蛛网”,新增城区绿地8130亩,建设小游园、街旁绿地60处,城区面貌焕然一新,“我爱你·中国”主题灯光秀在城区华丽绽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累计投入5亿元进行长胜大队沙坑治理和生态修复,治理非法沙场25家,拆除大棚房59座,复耕复垦面积238亩,天山水泥、环鹏公司等污染企业完成外迁,16.7公里和平渠沿线及黑臭水体得到彻底整治,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实现全方位治理。全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到81.2%,空气优良天数较“十二五”末增加35天,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大力实施“城变美”提升项目。全面推进老城区改造,累计投入征收资金317亿,征收8万个统计户、土地面积1.2万亩,加快老城区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完善,老城区环境面貌得到彻底改变。智慧城市建设按下发展“快进键”。“12319”城市服务热线,累计受理各类投诉13万件,有效解决市民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雅山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顺利实施。投入6.2亿元,新建城镇垃圾一体化处理作业基地,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环卫车辆维修得到系统性功能完善。冬季清雪切实做到“即下即清、雪停路净”,环卫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城市大治理,市政设施大维修、市容市貌大整治、清洁卫生大扫除“四大工程”扎实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建设稳步推进。城市水、电、热、气、垃圾收运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蓝天、碧水、净土、洁城”四项行动成效显著。

——民生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区财政累计用于民生领域支出达114.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的70%以上,“九项惠民工程”“民生建设十大实事”顺利实施。五年来,累计安置城镇失业人员7.7万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6396人,发放企业社保补贴7490万元,转移南疆富裕劳动力203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1.2亿元,惠及居民23.3万人次,失能人员补助、高龄补贴逐年提高。天山建材社区、青年社区、师大社区等11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挂牌运行,老、幼、妇、残等社会弱势群体权益得到保护。“科教兴区”向纵深推进。五年累计投入教育经费4.61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35.9%,投入2.2亿元新建第22小分校育苗工程、对第27小学实施还建,发放“两免一补”资金3306万元,惠及学生44万人;全区公办幼儿园32所,普惠性幼儿园59所,实现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率达5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0%的发展目标。“哺育工程”累计投入6500万元,惠及12万人次学龄前儿童,得到群众普遍称赞和认可。实现12年免费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实现全覆盖,成为全疆首批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示范区。科技创新和发展活力持续迸发,飞晟众创空间、和田玉文化产业园、789创客营等一批创新企业被命名为乌鲁木齐市“红山众创空间”。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累计投入公共健康经费8.33亿元,建成46个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全民免费健康体检惠及130万人次,基本医疗参保率达到99.6%,建成免疫规划数字化门诊14家,位居全市第一。投入2.5亿元新建沙区方舱医学观察点及核酸检测实验室,全区近777.2万人次开展常态化核酸采集,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文化事业长足发展。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等惠民文化活动2500余场,讲好“新疆故事”成为社区文化活动主旋律。大力实施“旅游+”行动,雅山精品园、MM2、德汇万达广场成为疆内外游客的网红“打卡点”,茶文化、玉文化、美食文化等一批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惠民工程深入人心。一批丁字路、断头路、畸形路口提升改造全面完工,新增停车泊位8681个,城区道路通达能力不断提升,投入8.2亿元实施308个老旧小区厨卫改造、外墙保温等基础设施提升,18万人从中受益。全区324个无人管理小区引进专业化物业服务,基本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落户工程”进一步放宽,新迁入居民1.4万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我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五年来,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

第二节 面临发展新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沙依巴克区抢抓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核心区等重大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关键五年,面临诸多机遇和优势。

——政策支持更加有利。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首府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五大中心”,为我区加强与周边国家及城市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为新一轮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随着党中央政策落地生效,为沙依巴克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区位优势愈发凸显。沙依巴克区是首府的对外窗口区、商贸繁荣区、治安模范区和生态示范区,五大商圈、三大集散中心、一条商业长街的大物流国际商贸城架构已形成,具备了加速发展的基础。作为全疆物流、人流、资金流中心节点,吸聚和发散作用必将更加凸显;作为全市国际商贸业重点发展区域,将极大促进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

——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沙依巴克区作为中心城区,土地开发利用价值高,西南部城乡土地升值潜力大,为大幅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效能提供了有力支撑。城南经贸合作区、高铁片区、西山片区、环雅山经济圈为城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当前,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不断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助力经济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稳定红利持续释放。全区各族干部群众聚焦总目标,团结一致,戮力同心,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确保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加之经过多年的发展积淀,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城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经历了维稳疫情的严峻考验,为我区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与此同时,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仍面临一些困难问题,高质量发展所需的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有待完善;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人才引进、创新活力仍需大幅增强;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国将进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当前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新矛盾新挑战,自觉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立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发挥优势、用好机遇,乘势而上、积极作为,奋力推动沙依巴克区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三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按照中央对2035年远景目标的战略安排,以及自治区党委、市委和区委的重要决策部署,从全区实际出发,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

主要目标是: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创新型城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润疆取得重大成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伊斯兰教中国化水平明显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更高层次,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长治久安基础更加坚实;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城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市排名稳步攀升,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平安沙区、健康沙区、文明沙区、富裕沙区、幸福沙区、美丽沙区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第二章 坚持新发展理念,开启经济社会发展新征程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聚焦总目标、抓好“三件大事”、建设“六个首府”,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把沙依巴克区建设成为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府中心城区而努力奋斗。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全区工作,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以凝聚人心为根本,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沙依巴克区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一盘棋”思想,服务全区稳定发展大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把政策支持与发挥自身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着眼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新疆发展条件,结合沙依巴克区实际,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坚持新发展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在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发展平衡协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不断提升,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深化改革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得到持续有效激发,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开放水平再上新台阶。持续打造连接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的枢纽,丰富对外开放载体,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

——民族团结实现新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发展,各族群众的国家和中华民族认同情感纽带更加牢固,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更加坚实。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文化润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牢固树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切实巩固,各族群众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率大幅提升,能耗和水资源消耗、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保护和修复机制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的沙依巴克区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社会稳定开创新局面。社会稳定成果持续巩固深化,反恐维稳实现法治化常态化,“三股势力”滋生蔓延土壤得到有效治理,保持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实现更有利于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变化。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更加稳定、更高质量,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更加合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快进步,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健康沙依巴克区建设稳步实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依法治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持续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城市功能和空间得到优化、城市运行更加安全高效,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第三章 坚持治疆方略,筑牢长治久安根基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刻认识新疆反分裂和反恐维稳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时刻紧绷反恐维稳这根弦,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和防范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保持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第一节 加强法治沙区建设

高举社会主义法治旗帜,弘扬法治精神,坚决维护宪法权威和法律尊严,推进法治城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依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运用法律武器开展斗争、打击犯罪,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风险、处理问题、化解矛盾,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严格按照法定权限、规则、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实现政府活动法治化。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平台建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提升行政执法公信力和社会满意度。深入推进公正司法,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构建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体系,及时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全面开展“八五”普法工作,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实践当中,夯实依法治区群众基础。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区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第二节 坚持常态化反恐维稳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打好反恐维稳“组合拳”,健全党政军警兵民协调联动机制,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不放松,持续做好严打斗争、群众工作、社会面防控“三场硬仗”、打好防回流、打派遣“一场人民战争”,做到境内境外、疆内疆外、网上网下“三个联动”,扎实推进反恐维稳常态化、法治化,坚决防控“三股势力”反扑、暴恐案件反弹,防止宗教极端问题死灰复燃。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充分发挥便民警务站、网格化管理和社区“一体化联合作战平台”作用,持续加强“三张网”规范化管理,建设1分钟处置圈,实现社会面防控科学化、规范化、精准化。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严格落实流动人口登记限时工作法,持续发挥火车南站“护城河”“过滤器”作用,把好流动人口的入口关,积极配合做好内地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和学生等群体服务管理。加强托运物流行业、加油加气站和各类危险品的责任倒查追究,全面加强重点要素管控。

第三节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沉,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统筹用好基层工作力量,健全完善“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相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精准化管理”向“精细化治理”的转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信访制度,健全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群众作用,深入开展“平安创建”“维稳双联户”创建活动,完善举报奖励、以奖代补等激励措施,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动员群团组织和社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

第四节 打牢基层组织建设

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稳疆安疆的长远大计和固本之举,坚定不移抓好以管委会、社区为重点的基层政权和组织建设,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维护稳定、服务群众、反对分裂的坚强堡垒。不断改善基层干部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完善区级机关与管委会、社区干部双向交流机制,加大基层干部选拔力度,鼓励区级机关干部充实基层干部队伍,选优配强社区书记、主任,加大理论教育培训,加强实践锻炼培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持续开展内地、疆内高校人才引进工作,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体系建设,多举措稳定基层服务力量。深入开展“访惠聚”活动,强化帮扶单位和下派干部责任,引导各族群众始终聚焦总目标,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筑牢反恐维稳的“钢铁长城”。

第五节 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坚持把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与贯彻落实党中央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相结合,建立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做好退役军人移交接收和退役安置、教育培训、就业创业、服务保障等工作;完善军民融合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深度发展格局。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健全双拥优抚体系,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第四章 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新动能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强区、科教兴区、商贸富区发展战略,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塑造发展新优势。

第一节 构建创新发展格局

借助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氛围,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先进结构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有效整合资源、优化体制机制、完善服务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实现多领域推进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全力推进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建设。聚焦培养科技领头人,围绕项目建设、课题攻关,吸引和凝聚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促进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围绕我区有色金属研究院、煤田地质研究院、畜牧科学院等6所自治区级研究院,加强工业设计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建立开放、便捷、高效的技术转移保障体系,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支持用户参与设计,发展大批量个性化定制服务,形成更加开放包容、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第二节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企业主导产业科技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力争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依托自治区中医院中医药传承基地项目,开展中医药文化价值研究、建立中医药应用、研究和传播平台,建立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医学模式。围绕我区新疆农业大学、新大北校区科技孵化基地、新疆工程学院产业联盟、新疆畜牧科学院、高济济康医药产业园等骨干学院、企业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转化研究,着力构建研发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两大环境平台。鼓励企业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落实国家对企业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掌握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探索新型孵化模式,集成创新创业要素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运营主体申报“众创空间”“创客空间”,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创新载体,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一批中小企业向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各类企业向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转型。

第三节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坚持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实施更加开放、更有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审视产业发展方向,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骨干人才、优秀年轻人才培养。对接国家“万人计划”和自治区“天山英才”“天山学者”“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重点人才培养工程和少数民族特殊人才培养科技项目,培育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人才数据库,汇聚各类人才资源,将重点民营企业人才需求纳入我区《紧缺人才需求目录》,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帮助企业吸纳集聚高层次紧缺人才。充分利用科技援疆有利契机,加大科技领域干部挂职交流,提升科技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第四节 完善协同创新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科技资源,提高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新领域,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科技投入,畅通科技投融资渠道,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增加全社会科技资金投入。力争到2025年,全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R&D)投入占GDP比例达到全市平均水平。鼓励科研院所加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产学研”联合,推动形成一批集科技研发、产品中试、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投资基金于一体的新型创新平台,加快创新主体开放并共享科技资源,提高科技资源的共享率,实现平台资源与产业创新需求的有效对接。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第五章 发展实体经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切实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度发掘、全面整合现有资源,找准发展突破口,聚焦优势产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

第一节 聚焦优势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向高端迈进

激活地铁轴线经济新业态。依托乌鲁木齐市在建地铁网,整合地铁及周边配套行业资源,释放产业聚集效应,大力发展地铁商业、服务业、文旅业等新兴行业。科学规划布局,充分发挥地铁2、3号线交叉贯穿我区形成的“黄金十字”地缘优势,利用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等集中优势,最大限度整合站点周边土地、商铺、广告、房地产等资源,全方位开发地上、地下立体空间,连点成线,全线贯通,形成独具特色的地铁轴线新经济。

激活友好商圈“虹吸效应”。借鉴“中央商务区(CBD)”先进发展理念,以友好路商圈为中心,高标准配建一批商业服务、无接触交易等设施,发挥友好路片区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商贸经济和金融经济集聚效应,激发友好“百亿商圈”的“虹吸效应”,吸引全国乃至周边国家优质服务业聚集发展,带动全疆商业产业升级。扩容商圈,扩充规模,扩散影响力,吸引社会资本,对煤炭宾馆、明园石油办事处、新疆大学北校区等区域顶层规划设计,全面立体升级,开发地标建筑,落户知名企业,着力打造都市商业,培育国际化商业中心区。

激活老旧市场发展潜能。顺应现代消费升级趋势,淘汰部分业态落后、设施老化、消费低迷的老旧市场。发挥南站、红山、友好路、北园春、西山五大商圈辐射带动作用,采取调整业态、综合提升等方式,加强需求侧改革,打造“专精尖”一体的专业市场,为明珠花卉、红山、月明楼、凌庆等传统市场注入优质社会资本,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升级工程,融入电子信息、连锁经营、专业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焕发传统市场在国内大循环中的新生机。

激活总部经济发展动能。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提升经济质量的核心抓手,做大做强区属总部经济,引进、落户内地、周边国家现代服务总部,营造集聚发展优势。发挥招商银行、民生银行、高济集团、友好集团、果业集团等总部企业业态完整、核心集聚力强的作用,促进产业链升级延伸布点全疆。积极实施“以亲招商、以商招商、定点招商”策略,做好新疆交通投资公司“妈妈式”服务,引入新疆交通规划勘查设计院、新路公路养护集团、交投建设公司、交投科技公司等10家子公司落户我区;与自治区地矿投资公司、新疆碧桂园房地产开发公司签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促成企业总部落户,在城市建设、市政管理、服务民生等领域深化合作;开发大健康产业,依托新疆济康医药综合商务中心建设项目,吸引中医药康养、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旅游等延伸产业发展,帮助现有总部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平安财险、友好集团、华源集团等总部企业开拓区外市场。不断壮大总部经济,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产业特色鲜明的总部经济聚集区。

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住不炒”定位,规范房地产市场管理,合理引导住房消费观念,完善保障性住房申报流程,促进市场供需平衡。通过土地收购储备,盘活存量,控制增量,统筹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服务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盘活低效用地。加大闲置土地招商引资,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项目推介,为有意入驻的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缩短项目审批时间,完善项目设施配套,做好征收土地遗留问题扫尾工作,确保企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加快现有商品房项目开发进度。优先保证重点项目建设,多举措为企业提供用工保障,降低用工成本。加强商品房销售管理,严格落实调整住房结构比例,规范二手房交易,严格实行商品房买卖合同实名制,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促进全域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精心规划“旅游+文化+商贸+养老”新型旅游业态,以“大雅山”开发为契机,打造精品景区,吸引来疆中转游客。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深入挖掘自治区博物馆、地质博物馆、自治区科技馆、人民公园等历史文化优势,突出营造友好路、扬子江路、红山等休闲购物优势,打造高品质步行街区、文化街区、购物街区等多种类型的旅游产品,拓展旅游市场,多层次全方位扩大旅游供给,延伸旅游消费产业链。充分运用自治区“一部手机游新疆”平台,开展旅游宣传推介和打卡文化、网红大赛等新媒体传播,不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促进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充分发掘金融业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树立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核心产业的理念,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其他金融业态的同步发展,促进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与货币市场协调发展。大力推动本地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支持已上市的友好集团提高在证券市场融资比例,协调推进华源集团、果业集团等企业筹备上市。积极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增强担保功能,通过信用担保分散和化解银行信用风险,打通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促进社区商业经济发展。科学规划社区商业服务设施、优化社区商业结构和布局,完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设施,打造“互联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构建24小时全生活链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社区商业、物业服务,丰富便利店、菜市场(菜店)、医疗、保洁、维修、快递等便民服务项目,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和服务品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设施运营,大力促进社区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发展。

促进信息产业加快发展。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实体经济,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鼓励信息产业与商贸流通、商务服务、传统物流业深度融合,推动我区第三产业结构升级。鼓励发展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服务”、线上办公等服务新模式,激活消费新需求。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化产业平台,鼓励本地企业依托5G技术、物联网、电子商务信息融通平台,大力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深入推进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能力和平台“赋能”水平,打造形成数字经济新实体。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围绕鼓励发展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中央配送等新兴产业,全力打造高济济康药业集团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吸引全疆药企蜂聚发展,打造全疆龙头药业。结合我区产业实际,积极承接内地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落户引进工作,加大产业培育力度,鼓励共建科技研发和转化基地,大力扶持孵化器等要素平台的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及自治区级高校合作,支持联合建设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搭建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

第二节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加快消费扩容提质。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激活和释放有效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良性互动、需求升级与供给升级协调共进的高效循环。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扩大节日消费。释放消费潜力,大力促进消费升级,多渠道增加“一老一小”养老、托育等服务供给,积极发展年轻人“新零售”商业模式,推动移动支付、无人售货、直播带货等新模式发展,促进线下经营实体向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消费场所转型。借助5G、AI等高科技推广应用,引导商圈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造符合流行趋势的消费体验,提供更为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服务,满足各类消费者需求。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改善消费环境。

加快招商向选商转变。以产业调整、结构升级为工作主线,着眼产业链整合提升和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和标志性项目,推动招商引资向选资高端化提升。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吸引央企在我区开展战略投资布点。紧盯名优企业,开展总部招商,以商招商。完善激励招商服务办法,建立谋划、转化、引进和落地“一条龙”招商项目谋划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优化招商服务水平,切实把服务贯穿于商务洽谈、投资考察、项目建设全过程,主动赴内地发达省市,推介我区区位优势,学习先进发展理念,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

加快商圈经济联盟发展。加大“三产领军”力度,推动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实施智慧商圈战略发展联盟,延长商圈消费“串联”式发展。巩固红山、友好、商贸城等传统商圈品牌影响力,推动碾子沟碧桂园区、北园春万科区、九家湾恒大区新商圈兴起,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消费需求产业链,推动“商业+美食”“商业+文化”“商业+运动”“商业+艺术”等深度融合,规划高阶时尚、主体餐饮、创意街区、电竞娱乐、艺术场景于一体的消费环境,鼓励商圈数字化改造,利用全息、虚拟、混合、投影灯等大量科技成果应用,强化虚拟环境视听效果,增设夜景灯光设置,增强店面场景化、立体化、智能化展示。鼓励有条件的街区,布局24小时便利店、深夜食堂、运动馆和无人售卖门店,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商圈服务。商圈联盟企业围绕自身产业特色,广泛合作,形成区域内小循环,带动更多楼宇经济、总部经济集群式发展。加强商圈及周边便民服务资源供给,提供便捷的政务集成服务,实现政府公共服务与商圈公共服务融合发展。

加快对外贸易有序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积极调整外贸结构,推进产销对接,产业链衔接,加大引进、扶持外资企业发展步伐,逐步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均衡拉动的良性格局。积极开拓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际市场,努力扩大外贸进出口,推进外贸持续健康发展。加大商贸城等4个二类口岸整合力度,提高口岸运营的综合通关能力,着力建设便捷的外贸通道,为国内外客商提供通关、货运综合服务。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拓展市场,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走出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巩固提升旅游、建筑、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拓展中医药等中国特色服务贸易,培育文化旅游、数字服务、信息通讯、现代金融、广告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扩大研发设计、节能环保、质量管理等高技术服务进出口。

第三节 拓展城市空间,优化产业布局

高起点谋划“环雅山经济圈”。按照“先绿化后提升”的总体安排,统筹实施雅山道路、景观、服务设施建设,把“城中山”建设成为中心城区的“绿肺”。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找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利用优良的生态环境提供高品质的生态服务,雅山东坡紧临火车南站,全面承接自治区广电厅“天山明珠”重点项目,打造集商贸旅游为一体的板块,吸引游客,聚集人气;南坡重点发展新城南经贸合作区,打造总部经济、商贸物流和工业配套板块;西坡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打造兵地融合示范区;北坡结合现有的房地产项目,按照需求侧改革要求,打造高质量的现代服务功能区,努力将环雅山经济圈建设成为支撑我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高标准建设“新城南”经贸合作区。沙区向东、向北已无发展空间,向西、向南发展成必然选择。借自治区“十四五”空间规划编制有利契机,将27平方公里新城南经贸合作区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完成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环保评估等相关规划,深度融入乌鲁木齐市“都市圈”发展,立足疆内联通国内大循环,吸引周边国家资源要素,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内需和外需、内资和外资、出口和进口均衡发展,培养经济发展新动能。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要求,积极做好城南经贸合作区自治区级园区申报工作。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加快园区水电气暖路网等“七通一平”,为企业落户和全面建设创造条件。吸引全疆石油、棉花、煤炭、矿业、新材料等优势企业总部落户,以土地投放为先导,加大落户企业的筛选工作,以运营模式成熟的大企业、大项目为龙头,带动同质项目和相关配套产业落户,构建“一带一路核心区”生产要素物流集散中心,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

高品质提升主城区服务功能。提升土地整理和土地供给力度,加快启动卫星路以东、以西、华南巷、奇台路50号自建房区域改造征收工作,完成储备的36个地块1747亩土地征收工作,为经济发展腾退空间,大力发展金融、高端商业等现代服务业,疏解低端服务功能,形成产城融合格局。持续深入推进老城区整体功能提升,配套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养老、城市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路面硬化、老旧小区供排水、供热管网、照明设施改造,有序实施城市景观环境、历史文化和地域风情的更新衔接,推动城区展现魅力、焕发活力。

高效能推进兵地融合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区建设、分区管理”原则,健全地方和第十二师一○四团关于重大问题的决策沟通机制,统筹兵地都市圈规划和产业发展,推进兵地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推动兵地融合开发建设。加强兵地反恐维稳协调联动机制建设。统一政策、规划、发展,完善兵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兵地优势互补、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在经济、文化、社会、干部人才、民族团结、环境保护等方面融合发展。

第四节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健全乡村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强化乡村阵地建设,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乡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实施秸秆无害化处理。大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农村产权企业化、公司化。巩固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成果。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为乡村振兴培养产业发展带头人和高素质人才。引导城市人才和工商资本下乡,鼓励外出人才返乡创业。提升农业休闲功能,积极发展以赏花、品果、采摘等为 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发展以农耕文化传承、农事体验、农业科普教育为重点的休闲体验农业,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第六章 完善城市功能,焕发城区发展活力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区建设,充分释放新型城区内需潜力,开展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

第一节 增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城市生活要素保障。围绕保障与改善民生,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生态环保设施的短板,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水、电、气、暖等城市生活要素方面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实施216省道周边、八大片区老旧小区红线外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完善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基础设施,提升城区服务保障能力和承载能力,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做好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完成雅山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项目、加快推进西山污水处理厂项目实施、和平渠中水主管网二三级配套管网新建工程,推广雨水、中水等替代水源利用,实现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9%以上,再生水回用率达到30%以上。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加快仓房沟排洪渠改造工程建设,主城区积水点动态清零。

推进城市交通路网完善。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的交通体系,完善城市基础路网设置。围绕首府“两横、两纵、五环十五射”路网结构,配合市属继续实施新医路西延、三屯碑西延、珠江路西延、卫星路南延、喀什路南延“三西两南”路网建设。积极配合做好首府轨道交通建设,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推进实施珠江路、吐鲁番路、西城街、老满城街等27条次干道、支路改造工程,加大交通节点、丁字路、断头路等城市“毛细血管”疏通改造。加强静态交通管理及慢行系统规划,大力挖掘停车空间资源,精准治理商圈、医院、学校等重点拥堵节点,实现城区道路通行能力全面优化提升。大力宣传法律法规,提升交通参与者自觉守法意识,保障交通秩序和安全。

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继续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加快友好、扬子江、和田街等五大中心片区老旧小区改造,消除危楼安全隐患,加大水电气热等设施入户、厨厕改造、住宅加装电梯等基础施工,优化老城区供水、供热、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完善老城区周边停车场、绿地、社区便民蔬菜店、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公共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无物业管理老旧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后的整体管理水平,推进我区物业服务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着力打造精品宜居街巷。逐步实现老城区居民生活设施现代化,重新焕发老城区整体品质与发展活力。

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实施仓房沟村2700套集约化住房项目建设,实施长胜大队砂场废料山覆土绿化、微地形改造、防渗处理修复,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乡村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垃圾集中处理,配套建设通信、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营造整洁优美的居住环境。

第二节 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

提高宜居城区管理效能。坚持高标准引领,实现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贯通,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把“城市家具”打造得更加安全整洁、便利舒适。坚持综合施策、系统治理“城市病”,持续治理占道经营、流动摊贩、店外店等突出问题,城区违法建筑、高空坠物等难题顽症得到基本根治。加强城市风貌要素管理,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促进户外广告、门头牌匾规范标识,建筑楼宇夜景亮化统一照明。加强城市色彩管理,优化城市景观设计,拓展城市绿化空间,通过树木花草丰富色彩,增加亲近宜人的街旁绿地、亲水空间。持续实施架空杆线入地整治,做好物业数字信息化综合管理工作,努力增加停车资源供给,不断提高公共空间的覆盖度、丰富度和共享度,营造文明有序的秩序环境,努力建设更加绿色、健康、宜居的美丽家园。

提高城区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服务为先、执法规范、市民参与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确保城市运行整洁、有序、安全、高效。持续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全区三级网格化“大城管”工作机制全面形成,提高城市管理规范化、信息化、智能化服务水平,实现从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转变。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建设管理,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在秩序管理、环境整治、绿化养护、市政设施维护等领域,推进市场化、社会化运行,提高服务供给效率。深化城市治理共商共治,在政府主导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公众等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保障公众在城市管理中的知情权、建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努力构建共管、共治、共享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第三节 加快推进城市智慧管理

强化数字赋能,建设智慧城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创新、模式创新、理念创新,将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深度融合,拓展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打造集社区安防、远程医疗、智慧养老、公共服务、在线教育为一体的智慧城区,丰富应用场景,推进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政务等发展,逐步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推动政务信息数据资源汇聚和共享开放。通过推动各领域数字化升级,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府运行“一网协同”,民生服务“一码互联”,城市治理“一网统管”,社会诉求“一键回应”,企业服务“一站直通”,全面建设城市智慧治理新格局,构建城市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第七章 坚持绿色发展,努力建设美丽沙区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创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环境。

第一节 建设“蓝天、碧水、净土、洁城”的美丽沙区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继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加强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公共机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减排,持续加强“散乱污”企业治理,大力推动华美都工业炉窑治理,加强城市施工工地、道路扬尘污染源控制和监管,从源头上降低污染排放。严格落实施工工地扬尘源点污染防止措施,建立健全涉VOCs(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名录库。做好区域联防联控,有效消减存量、控制增量、降低总量,确保城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持续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守水资源“三条红线”,统筹和平渠及沿岸生态环境治理,系统推进水生态治理与修复。加快实施雅山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西山污水处理厂施工建设,推动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及污泥处置,提高城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和中水回用率。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积极探索建立饮用水水源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大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排查,不断保障用水安全。

坚决打赢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理和生态修复。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加快长胜大队沙坑生态修复,重点治理新疆昊鑫锂盐有限公司厂区土壤修复,优先采用一批成本低、效果好的土壤污染与修复治理新技术,坚决杜绝土壤二次污染,确保土壤环境安全。

坚决打赢洁城保卫战。加强生活垃圾源头控制,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体系,加快完成城镇垃圾一体化项目建设,合理布局垃圾转运设备设施,加大城区垃圾收运转运能力,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工程,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第二节 提升生态环境空间容量

全力打造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增强生态系统完整性、连通性。持续推进“树上山”项目实施。在现有雅山绿化全覆盖的基础上,突出地域特色,提高彩叶树种、观花树种和景观树种比例,丰富景观色彩和层次,不断提升绿化景观效果。实施雅山全境围栏建设,构建雅山绿色涵养生态圈。高效收集雅山现有泉水资源、结合当前水系现状,打造雅山生态水面“六连湖”景观,持续推进雅山生态良性循环发展。加快实施雅山水系能力提升工程及冬季储水池项目,优化灌溉方式,进一步缓解雅山夏季灌溉用水不足问题,有效巩固雅山绿化成果。加大雅山施工区域铁路边坡生态修复力度,打造一批游园、绿道,森林抚育项目实施,“五彩雅山”构想初具雏形。加强城市绿化景观合理布局,完善城区道路绿化网格全覆盖。加大城区增绿补绿,逐步更换老化树种,优化城区主次干道绿化带景观提升,大力推进“口袋公园”建设,持续完善城市街旁绿地布局。加大拆违还绿、留白增绿,推动城市绿道和游园步道建设,实现市民“开窗见景,出门见绿”宜居目标。逐步形成以雅山为生态中心,城区道路绿化为网络,小游园、街旁绿地均衡分布,城区绿化、庭院绿化、荒山绿化各具特色的立体绿化空间新格局,打造靓丽的城市名片。

第三节 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完善循环经济体系。严格执行国家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实施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严禁“三高”项目实施,加强能耗“双控”管理。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推进电能替代,推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实施一批城市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推动采用传统用能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全面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达标。提高骑马山片区煤层气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建设一批在公共机构、建筑、工业、交通等领域能源管理项目,加快培育绿色发展增长点,延长绿色经济产业链。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深入推动能源、建筑、交通低碳发展,碳排放稳中有降。加强能耗“双控”管理,严格控制能源消费增量和能耗强度。推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深度挖掘节能减碳潜力。加大重点环保节能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节能改造。启动大型国有企业“三供一业”移交,推进供热企业、供热市场优化重组,力争到2025年,全区能源消费总量及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完成市级下达的任务目标。新建项目原则采用超低能耗或零能耗的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公共建筑积极开展节能改造和绿色能源示范创建。

引导绿色环保生活。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公众低碳生活,鼓励绿色消费,营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氛围。鼓励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厉行节约,普及节能、节水、节电、垃圾分类等环保常识,持续倡导“光盘行动”,引导公众选购低碳绿色环保产品,鼓励减少一次性餐具和日用品使用。推行绿色政务,全面落实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自主创新的节能环保产品和设备,提倡无纸化办公。持续开展低碳社区、低碳校园、低碳企业、低碳单位创建活动。

第八章 实施文化润疆,提高发展软实力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定不移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带动发展的功能,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第一节 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

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万家”活动。深入挖掘同内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发挥自治区博物馆、地质博物馆、艺术中心等资源优势,加强文物保护及文化弘扬传承,还历史原貌、用文物发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和振兴,不断完善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健全现有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机制,开展对外民间文化交流。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民族互学互鉴,推出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正确反映新疆历史、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彰显优秀民族文化特色、符合现代文明理念、反映各族群众现实生活的精品力作,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

第二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深入推进“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弘扬民族团结先进典型,扎实做好民族团结示范社区、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加快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鼓励各族群众交流互动、融合发展、共事共乐,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营造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氛围,形成推动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强大合力。

第三节 坚持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爱国宗教界人士关爱培养,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保护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尊重信教群众的习俗,加强解经讲经工作,引导信教群众正信正行,保障正常宗教需求和合法宗教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持续推进“和谐宗教活动场所”“先进爱国宗教人士”创建活动,教育引导信教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完善驻村管寺制度,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清真寺和与宗教人士谈心谈话、联谊交友制度,提升宗教活动场所、教职人员、宗教活动和信教群众的教育管理服务能力,持续推进“七进两有”“九配备”,不断改善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活动条件。

第四节 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统筹树立“一盘棋”思想,把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同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治理紧密结合,通过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持续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新疆历史若干问题研究座谈会纪要》精神,持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一代。旗帜鲜明批驳“双泛”错误思想,持续肃清“双泛”思想流毒。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持续开展东风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创作生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五个认同”,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强化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筑牢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

第五节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主流媒体、各级宣讲队伍的作用,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新疆故事、沙依巴克故事,理直气壮宣传社会稳定的大好局势、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切实增强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四个自信”。持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点建设。持续开展全民公益行动,加强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积聚向上向善力量。进一步扩大“学习强国”平台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深化“最美沙依巴克人”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徳、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实践,发挥学校思想阵地作用。

第六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布局,健全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形成与现代化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城市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精心组织新疆特色文化节目走出去,引进内地先进文化走进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进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人民体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基本形成产业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格局。深入实施“文化+”战略,全面深化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贸易、教育、体育等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扩大文化领域开放与合作,增强文化要素资源集聚配置,鼓励多种所有制文创企业共同发展,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型文创领军企业和“小巨人”企业,营造充满活力的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推动加强文化监管,大力开展文化市场环境专项整治,推动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第九章 聚焦民生改善,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 实现更高质量稳定就业

持续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就业优先,充分就业导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做好各类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和托底安置,统筹做好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保障,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困难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大力支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完善扶持退役军人自主就业的政策保障体系。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用好失业保险基金,实现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

持续优化创业环境。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加强“返乡创业服务站”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促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充分发挥各类就业指导机构作用,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创业服务平台,加大创业资金支持,努力打造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为创业者提供完整创业培训、创业指导、项目开发、融资服务等“一站式”的创业服务。实施再就业援助行动,统筹做好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不断加大劳动执法力度,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持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面向全体劳动者、贯穿终身、适应劳动者和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推进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新型学徒制和新技能培训,实现初高中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教育培训全覆盖,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全面改善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第二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推动新时代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加速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坚持五育并举强化素质,特别是劳动素质,培育奋斗精神,积极做好“防近”工作。实施学生、教师、家长减负工程,切实增强群众教育幸福感。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把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理念贯穿教育全过程。积极做好市级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和初中学生教育质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试点工作,以点带面,有效推进教育深化评价改革工作。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着力探索适合本区域的在线教育模式。

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进一步完善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相结合的学前教育服务模式,真正做到“幼有所育,育有所优”。继续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为实现优质均衡奠定良好基础,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和多样化发展。强化公平,实施教育惠民工程,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巩固和发展特殊教育,满足残障儿童少年对义务教育的需求。支持发展民办教育,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满足人民多样化教育需求。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以新时代教师素质标准和国家课程标准为导向,建立和完善教师评价导向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尝试推进与内地高校合作引进人才项目,充实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借助乌鲁木齐市“红山教育领航人计划”,培养更多名师、名校长加入领航计划,持续实施名师工作室建设,构建沙区独具特色的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育人才队伍。

第三节 推进健康沙区建设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全方位防控疾病,做好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健全公共卫生机构、医院、社区“三位一体”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模式,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处置机制,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提升公共卫生应急保障水平。成功创建“自治区级慢病示范区”,稳定提升慢病综合防控能力。认真总结疫情防控中的经验和模式,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建立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社区医生的服务能力,健全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大力发展社会办医,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加快形成有序竞争格局。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促进医疗卫生服务规范化。加强妇幼卫生体系建设,开展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工作,推进“青少年视力综合监测系统”建设。实施“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动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全覆盖。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中医康复等特色专科建设。持续推动全民免费健康体检,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推动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推进卫生城区创建,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区环境卫生整治,积极推进“厕所革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完善餐饮业、集贸市场和食品加工、制售等重点行业、重点单位的防鼠、防蝇设施,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增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改善群众健康水平。

第四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决守住民生底线,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坚持以政府为主体,积极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社会保险与补充保险、商业保险相衔接,实现全民参保计划。全面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社会保障服务精细化水平。探索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新模式,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兜底保障作用。完善医疗保险体系,做好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大病保险相衔接,实现大病保险政策全覆盖。进一步优化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稳步提升医疗保障水平。推动医疗保险异地报销和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依托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缴费和社会保险金发放的便利程度。

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健全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和残疾人救助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临时救助为支撑,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慈善救助、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相衔接,健全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救助服务公平、公开。创新社会救助服务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救助体制机制。规范保障性租赁住房申报制度。提高人口发展质量,优化人口结构和分布,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多元关爱的计生特殊家庭扶助关怀机制,实现优生优育。提高公共场所母婴设施、托育机构覆盖率,完善面向家庭的公共服务体系。继续保障儿童、青少年和妇女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动员社会各界开展慈善活动,积极发展慈善组织。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社会保障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依托社区养老服务的居家养老,推动实现社区养老一站式服务和网格化布局,引导各类社会力量、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加快养老机构和服务供给,广泛应用无障碍适老设计,满足老年人生活及出行需求。落实“医养结合”政策,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居家养老的能力,为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支撑。完善科技养老手段,建立老年动态信息管理库,打造养老服务平台和载体,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元化养老服务。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加大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在全社会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织牢织密居民保障网,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全方位开展对返贫边缘群众教育、医疗、就业帮扶。严格落实对口帮扶“四个不摘”“八个不变”,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持续稳定,不断完善与对口于田县的对接沟通机制,以项目、产业、人才帮扶为抓手,以增强帮扶地区“造血”能力为目的,不断深化对口协作帮扶各项工作,确保对于田县的各项帮扶政策、措施5年不变。继续加大支持帮扶力度,实现南疆有组织转移就业人员实现“思想稳、情绪稳、工作稳、生活稳”目标,引导有组织转移就业劳动力由农民变市民,将沙依巴克区打造成为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的高质量转移就业城区。

第五节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全面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全区餐饮行业严禁销售野生动物制品,完善重大疫情等灾害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从源头上防控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强化食用农产品的产地准入和市场准入之间的无缝衔接。推进药监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食品药品监管信用惩戒效果,实现药品监管全流程追溯。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建立健全城市安全运行风险常态化排查机制,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提升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安全生产能力,推进沙依巴克区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健全完善应急管理和指挥体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应急保障能力,健全灾害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机制,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持续开展液化气钢瓶实名制管控。加强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消防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坚持“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工作思路,坚持管住网上、落查网下,将互联网管理纳入法治轨道,加强反恐维稳、网络诈骗、制谣传谣等网络暴力行为清理整治,提升对网络、核心应用系统、重要网站、移动应用的主要安全威胁的可知、可控、可管能力。加快沙区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处置平台建设,完善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体系,引导网民理清数据权责和管理边界,实现网络空间天朗气清。

第十章 全面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第一动力,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内生增长动力强劲、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制度体系。

第一节 提升优化营商环境

始终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转变行政职能的当头炮,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凝聚动力。进一步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进“最多跑一趟”“最快送一次”改革,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降低审批成本。基于互联网、自助终端、移动终端,推动政务服务入口全面向基层延伸,探索推行审批事项套餐式、主题式集成服务,实行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次提交限时办结,加强对老年人、视障听障残疾人等群体的引导和服务,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四统一”,实现“一窗通办”,将项目落地审批时限压缩至60个工作日内。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建立营商环境评价考核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监督,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履行“双告知”职责。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改革成效惠及更多群众。

第二节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深化国资国企运营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全面提升雅新投资公司融资、建设、运营管理水平,推动国有企业巩固壮大,更好的融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用好已申请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建成运行2座公共立体停车库及附属商业设施;扩大国有资本投资规模,采取投资入股、联合开发等方式,参与落户我区的新驰地产、万科地产、旭辉集团等知名企业地产开发项目;扩大在国盛汇东新能源公司投资比例,积极参与该公司煤层气新能源业务,有效缓解我区财政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发挥国有资本产业优势,履行政府社会责任,全力保障公共服务、社会供给、疫情防控物资供应。同时加快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股权化进程,探索国有资本股权投资途径,将国有资产管理和资本运营相结合,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三节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构建财政事权清晰、服务社会公共需要、管理科学规范的现代财政体系。深化和全面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管理等各项改革。突出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严控新增支出,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的保障力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稳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断壮大培植财源,统筹提升财政供给能力。严格履行政府采购程序,加快“政采云”平台落地实施,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构建覆盖财政资金分配、管理、使用全流程的内控闭环机制。完善现代税收体制,建立权责清晰、规范统一的税收征管制度,做好部分现行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准备工作,落实非税收入改革。

第四节 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

坚持市场主体原则,强化政府调节服务,加快形成融资方式丰富多元、公平开放的投融资体制机制。严控政府投资范围,平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PPP、上级专项补助等资金,拓宽投资项目资金来源,充分挖掘社会资金潜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配套融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围绕我区发展战略、投资重点和产业导向,优化信贷结构,制定针对性、差异性和倾斜性的区域行业信贷政策。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乡村产业、制造业的信贷支持。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加强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结果运用。

第五节 优化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提高对民营企业服务水平,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取消和减少阻碍民间投资进入的附加条件,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优化三级联系帮扶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创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严格执行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落实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以诚信体系建设为基础和重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大力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完善市场主体信用承诺、失信行为认定、失信联合惩戒、失信主体信用修复等机制。广泛开展各类综合性、行业性、区域性的信用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切实提升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第十一章 加强党的领导,保障规划实施

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确履行职能,合理配置公共资源,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施。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选好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发展壮大党员队伍,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突出干部政治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导向,努力建设牢记初心使命、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坚持作风不实是最大的敌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续整治“四风”“四气”,确保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巡视巡察制度,加大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力度,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第二节 加强统筹协调

按照《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重大项目布局,各管委会及各部门、各行业要组织编制相应的专项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目标和任务,以及可操作的实施措施。加强《纲要》与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相互协调,在主体功能定位、重大生产力布局、重大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上,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科学合理,形成以《纲要》为统领,各级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纲要》与年度计划的衔接,在制定和实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时,要结合实际,按年度分解和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各有关部门要针对所担负的中长期发展任务,制定年度具体措施,切实组织落实。

第三节 做好监督评估

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落实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政策,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各级党委、政府考核目标。要加大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力度,科学严格绩效考核,构建领导有力、衔接有序、配合密切、协调顺畅和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有关部门要跟踪、监测、分析相关领域规划实施情况,研究年度实施情况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及时向区委、区人民政府报告。各管委会要自觉接受区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为完成规划目标提供有效的机制保障。《纲要》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区人民政府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纲要》需要进行修订时,须报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在规划实施期间,当遇到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其他重要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需要调整本规划时,区人民政府适时提出建议,提请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实施。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农交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农交网”。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