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
2018-12-25 10:09:20来源:环球网阅读量:1371
2017年以来,石家庄市井陉矿区作为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区和该市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唯一全域推进试点,通过采取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宣传培训、规范细化流程、严格督导调度等措施,认真抓好清查人口、清产核资、量化配置股权、成立合作社四项改革核心关键环节,扎实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截至目前,该区30个农村社区全部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改革目标。通过改革,摸清了集体经济家底,规范了经营承包合同,盘活了集体资产;保障了股民财产权益,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建立了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增强了集体经济发展新活力。
三资管理新改革
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石家庄市井陉矿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任组长,以区长和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以区委农工部、农牧局、财政局有关负责同志和乡镇党委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形成区、乡、村三级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了由区委农工部、农牧局、财政局组成的“三资”管理办公室,负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协调和督导,明确职责,细化任务,统筹开展工作。各成员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充分发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及时处理解决工作中的疑点和难点问题。各乡镇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推进村级“三资”管理具体工作开展。30个农村社区挑选责任心强、群众威信高、熟悉农村政策的村干部、党员代表、社区居民、承包户等各阶层代表,组成了集体资产民主理财小组,负责具体工作实施。
宣传培训,营造改革氛围。组织编写农业产权制度改革操作手册,统一规范程序;采取集中授课、座谈等形式,对乡、村两级改革骨干进行专题培训,为顺利推进改革奠定人力基础。组织各乡镇、各社区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60余人现场学习涧底村改革试点经验,统一制作宣传条幅100条和宣传展牌13块,统一发放改革明白纸17000余份,统一组织干部进村入户进行政策解读、答疑解惑。同时,充分运用区电视台、村有线广播、村务公开栏、宣传条幅等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政策、村民权利义务等,营造全区上下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章立制,构建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工作纪律制度。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社区、“两委”干部要以身作则,坚决杜绝弄虚作假,严肃查处侵害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权益的行为,确保工作透明规范。二是严格管理运营制度。明确村级组织职能,改变政资不分,权责不明的状况,形成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居委会管理公共事务、公益事业,股份经济合作社管理集体经济的常态化运营管理机制,把“三资”管理运营机制建设常态化、制度化。三是创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创新制定了财务收支、资产经营管理、承包租赁等14项制度,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督到位的“三资”管理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村民积极参与村务。四是规范档案管理制度。对改革中涉及的50余项档案资料统一管理,规范档案目录,明确验收标准。对重要会议的过程和结果等进行录音录像,资料存入改革档案。
细化流程,灵活有序推进。坚持履行民主决策程序,把公平、公正、公开贯穿于整个改革过程。统一制作了改革工作流程图,分为前期准备、操作实施和总结验收三大阶段,具体包括人口调查、清产核资、制定方案、界定股东、量化股权、制定章程、选举代表、建立合作社、登记注册等30多个程序环节,并在保证改革程序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化繁为简,将部分改革程序同步推进。各乡镇社区本着“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同”的原则,实行一乡一策、一村一策,由社区民主制定股东界定办法、股权设置方法,不搞一刀切,确保改革尺度弹性。
督导调度,确保工作质量。按照改革各阶段工作任务,设计了相应的工作推进表,将改革任务细化分解,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周报告调度工作制度,社区、乡镇每周一汇总、一上报,矿区每周一分析、一调度,对各社区、乡镇改革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并在全区通报。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把改革完成情况纳入年终考核,确保改革成效。农村产权改革办公室采用“一线工作法”,协同各乡镇,每周现场指导工作,答疑解惑,及时协调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降低改革风险。对于实际操作中,土地权属不清、资产使用不当等历史遗留问题和企业务工人员、外嫁女及其子女身份界定等争议较大问题,待商讨处理、统一意见后再行推进,降低改革风险,确保改革质量。
集体经济增活力
规范清理合同促增收。石家庄市井陉矿区组织开展了清理不规范合同专项行动,发现问题,现场交办,事后复查,使改革村258份各业承包租赁合同得以规范,涉及合同标的3800万元,为有关村增加集体收入100多万元。
盘活闲置用地促增收。一方面,通过宣传引导等方式,按照每亩800-1200元不等价格累计从股民手中流转出300多亩闲置土地,用于集体招商上项目,直接为股民增收30多万元。另一方面,引导改革村通过整理整合集体闲置建设用地以对外招商招租方式增加集体收入,如青泉村利用集体闲置土地和建设用地引入手工醋文化项目,每年为集体增收8万多元。白彪村出租60余亩集体建设用地引进了中渥电气公司,每年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
经营集体资产促增收。引导集体全面排查厂房厂地、设施设备等可经营集体资产,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北西村将闲置多年集体投资建设的六层商贸楼以资产入股方式,引入尚客优连锁快捷酒店,实现了集体稳定增收。东岗头村依托临近铁路线的便利优势,兴建铁路货运货位出租给客户,也实现了集体稳定增收。围绕服务好总面积1.2万亩的陉川经济林项目,引导相关村与陉川公司达成协议,将项目区内的水渠、塘坝、机井等水利设施设备出租给公司,不仅使闲置资产得到维护利用,还得到了相应经济收益。
发展乡村旅游促增收。贾庄、西王舍依托美丽乡村旅游度假区建成运营优势,与北京平谷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成功申报了发改特色小镇项目,争取到50万元上级专项资金补助和1500万元贴息贷款,为扩大运营注入新业态、新动能。张家井依托美丽乡村、老区重点村项目建设成果,将荒废多年的西沟重新利用起来谋划建设了集采摘、垂钓、游玩于一体的杏花沟生态旅游度假区,现已投入600多万元完成了景观墙、廊道、瀑布水景等部分节点工程建设,有望于明年10月前竣工试运营,成为集体和村民增收新渠道。
开发建设用地促增收。组织引导有条件的村利用建设用地资源进行商业开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赵村店、北西村谋划建设了20余个门面商铺,已有部分出租。横南社区的临街集体商铺门面房也将陆续开工建设。横北、新西正在实施城中心改造工程,居民住宅拆迁安置后,腾退出的大量建设用地可用于商业开发,集体收入翻倍增长。
通过探索实践,全区农村集体增加收入209万元。目前年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占到全区总村数的70%,其中有1/3的村年集体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有6个村进行了改革后的首次年中分红,分红数额达80万元。
>>如有井陉矿区农村产权交易问题,请咨询井陉矿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