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6666-737
农交网APP

农交网APP

扫码下载

农场管家APP

农场管家APP

扫码下载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关注有礼

商务合作

农交客服

扫码咨询

慈溪市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2022-02-07 11:58:26来源:慈溪市人民政府阅读量:785

2021年12月15日,中共慈溪市委、慈溪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就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意见。如果有宁波市、慈溪市农村产权交易问题,请资讯宁波市农村产权交易、慈溪市农村产权交易。全文如下: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的意见》《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的意见》,现就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省委、宁波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三农”工作新定位,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绿色、融合、善治、共富为重点,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区域协调、整体智治、共同富裕的新局面,奋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高效生态都市农业引领区“三区”高地。

(二)目标任务。2021年,启动实施慈溪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化考评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确保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8.28万亩,产量达到1.798亿斤,生猪存栏能力达到18.39万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

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供应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优势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基本形成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基本建成全域新时代美丽乡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共同富裕实现新的突破。城乡工农关系明显改善,基本建成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三区”高地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聚焦高质高效,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切实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围绕“保面积、保产量、保储备、活流通、强应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推广优质高产粮食新品种和增产增效新模式,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自给率稳步提升,深入实施产油大县项目建设。严格落实好年度粮食储备,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持续提升生猪和重要农产品保供能力,坚持“六化”引领,加快传统猪场升级改造和新建场投产达产,全市生猪自给率达70%以上。推进保障型、短缺型蔬菜基地建设,做大做强蔬菜、水果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48万亩以上。大力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推广综合养殖等新模式。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新增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禁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种粮属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田水利设施长效养护机制,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先补后占”制度,完成高标准农田在建项目2.25万亩,启动新建项目2.2万亩。

(二)全面打造乡村产业发展平台。大力实施“3995”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分级分类建设农业园区。巩固拓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成果,持续以工业化理念提升平台能级,推动农业硅谷首期区块、瑞丰白玉菇工厂化生产二期、农牧装备制造等项目落地建设,集成融合发展“大产业”,加快推动园区产值突破100亿元。全力构筑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区域性功能园为支撑的“一区多园”体系。提升大学生农业众创园平台功能,推动产村融合,打造田园综合体。大力推广“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模式,发挥产业规模效益,推进特色镇、园、基地和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持续推动沿四灶浦、中横线农业多功能业态拓展,打造农业块状经济和特色产业带,力争新创建省级农业特色强镇1个,打造市级特色园6个以上。

(三)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大力推进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循环化和环境生态化。深化“肥药两制”改革,健全化肥农药生产、流通、施用全过程监管追溯体系,严格执行主要作物化肥定额施用标准,培育“肥药两制”改革试点主体140个以上。积极推进“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和“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创建。实施肥药减量增效行动,年推广有机肥超1.6万吨,配方肥2000吨,绿色防控面积达到15万亩,在四灶浦等重点流域布局新建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5条以上。深化清洁田园专项行动,全面落实农田长效保洁机制,确保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资废弃包装物回收率、处置率均超90%。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实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饲料环保化和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力争新建设美丽牧场3家以上,完成养殖尾水治理2000亩以上,创成省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

(四)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优建强行动。完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力争新增宁波市级以上家庭农场10家以上、示范性合作社8家以上、省级产业化联合体1家。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培育一批前延后伸、横向配套、紧密关联、高度依存的农业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加快实施海通公司调理食品、正大稻米、正大微波隧道食品等精深加工项目,力争打造5亿元以上全产业链3条。健全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实施区域性农产品交易市场项目和田头冷库项目,新建冷库超2万吨。立足“农业+”,开发多功能、多业态农业产业,丰富农事活动,进一步推进新慈湖绿谷建设,优化“一线四区”功能布局,着力打造乡村特色旅游线路。振兴“鸣鹤年糕”“宋家漕香干”等本土乡愁产业。全面启动实施“1821”品牌提升行动,扩大“慈农优选”影响力,提升杨梅、蜜梨、葡萄等单品类区域公用品牌,健全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自有品牌“母子品牌”双轮驱动的品牌运作体系。推进“胜山红菱”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新增绿色食品8个。

(五)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加强地方品种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推进葡萄、蜜梨、泥螺等特色品种种质资源圃(场)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和优质项目引育,加快金乌猪繁育基地建设,发展大白蚕等慈溪优势种业,推动市农发集团(市种子公司)和优势育苗企业向“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企业转型发展。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项目县建设,提高年度科研项目与产业发展需求粘合度,加强农业技术集成应用推广,提升科技支撑力。更好发挥正大食品研发中心、海通食品等实力企业作用,加大速食食品和功能食品等新消费产品开发力度,推动优秀科研成果本土产业化。全年力争新申报实施农业科研项目20个以上,引进和试验新品种100只以上,建立新品种示范点10个以上。加强现代装备支撑,深化农业“机器换人”,推进特色农牧机械定向合作开发,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智慧农机设施装备应用。

三、聚焦宜居宜业,全域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

(一)推进美丽乡村提标提质。高水平编制市镇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适时启动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力构建以战略研究为支撑、总体规划为统领、镇村规划为基础的“1+1+X”规划体系。高质量完成首批乡村振兴典范村建设,谋划推进第二批乡村振兴典范村培育,积极探索推动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新增市级特色村4个、宜居村20个以上,新建设宁波市级小集镇式中心村1个、乡村振兴示范带1条、梳理式改造村30个以上。深化美丽城镇建设,抓紧观海卫省级样板镇创建,申报浙江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个。推进全域景区化建设,深化省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实施“百千万”景区化工程,打造景区镇2个、景区村22个。强化新建农房审批风貌管控,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形式的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试点,启动宁波市农房改建示范村6个以上,“浙东民居”样板村培育项目1个以上,探索推进一批融传统建设格局与现代生活元素为一体的“浙东民居”新范式。

(二)高水平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健全城乡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保持农村环境常态化的干净、整洁、有序。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扩面提质,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12个,受益农户4000户以上。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体系,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20吨以上设施标准化运维全覆盖。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提升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投放质量,创建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乡镇2个,力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入全省优秀县市行列。持续推进农村公厕建设和管理,完成新(改)建旅游厕所15座。全面加强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落实新时代“美丽庭院”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新时代“美丽庭院”1万户家庭户、10条特色带、30个特色区块。

(三)加快公共基础设施提档。全面深化“三级路长制”,打造一批宁波市“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和最美公路,争创省美丽经济交通走廊示范市。提升农村公路安全设施,全面消除农村公路四五类危桥。加强村庄微景观提升和内部道路建设改造,加快村庄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中心城区防洪排涝、中部三塘横江(陆中湾至水云浦)拓疏、四灶浦南延(新城河)拓疏、邵岙水库分洪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深化城乡供水一体化体制改革,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分级管理体制。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全面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全市农村千兆光网覆盖率达到85%以上,第五代移动通信(5G)建设实现镇级主要区域全覆盖。实现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NB-LOT网络覆盖率达到90%。

(四)优化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本市户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保持在98.5%、99%以上。推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康养驿站”试点。建成1家5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家镇(街道)特色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儿童福利服务设施实现城乡覆盖率达到80%以上,健全市镇村三级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体系。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完成村卫生室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改造提升60家规范化村卫生室和50家合格化村卫生室。组建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探索融合型、共建型和协作型共同体模式,建立常态化教师流动机制,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实施初中办学水平整体提升行动计划。全市等级幼儿园占比达到98%以上。推进“残疾人之家”建设。优化城乡公交线路,提升改造农村公交候车亭,方便群众出行。

(五)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土地整治+”模式,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完善“五水共治”体制机制,提升河(湖)长制工作成效。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完善河湖清淤轮疏机制,继续推进宁波水环境镇村创建。加强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水源地保护。开展沿山水库扩容挖潜,实施里杜湖、长溪水库清淤扩容工程,推进梅湖水库加高扩容前期工作。开展河湖蓝藻治理和生态养殖。积极开展美丽河湖建设,创建美丽河湖省级1条、宁波市级1条,宁波市美丽水乡1个、水美村庄2个。深入推进村庄绿化,探索村庄绿化新模式,构建生态绿色乡村。深化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行动。

(六)统筹乡村安全与发展。加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做好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健全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精密智控工作机制。持续提升疾控机构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成果,建全全生长周期品质监控体系,确保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在98%以上。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确保重点防控病种疫情平稳。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对农村困难家庭危房解危实施常态化救助。加强农村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健全基层防汛防台、森林防火、农村消防服务体系。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构建覆盖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的气象保障体系;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气象防灾减灾村(社区)覆盖率达52%。加强道路交通、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管理,构建涉农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强农机作业、渔船、农家乐等安全生产管理,完成全市变型拖拉机提前报废淘汰工作。

四、聚焦富裕富足,扎实推进协调发展

(一)持续推进强村富民。抓好本轮市级财政补助村项目建设收官,开展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调研,推进市镇两级做好留用地指标兑现工作。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推行村庄经营理念,推广“飞地抱团、组团发展、镇村联建、强村公司”等经验做法,深化村企结对帮扶、盘活村“三资”“三地”、加快美丽经济转化等举措,力争全市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成果进一步巩固,50万元以上村达到70%以上。深化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强直播电商、乡村新兴产业等技术培训,进一步支持农村“双创”发展,开发多领域就业岗位,强化支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撑,增加农民股份收入和其他转移性收入。强化慈溪特色低收入农户精准帮扶,实施低收入农民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健全“两不愁三保障”部门协同机制,确保“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动态清零。加大产业和就业帮扶力度,打造低收入农户精准扶持增收示范基地10个以上。持续开展“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服务,推动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健康发展。

(二)高水平推进帮扶协作。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标,抓好与贵州安龙县、兴仁市等原对口帮扶地区的服务衔接,及时谋划推进新结对地区各项工作,确保无缝对接。协同结对方健全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精准安排和实施财政资金援助项目,助力发展提升结对地区特色主导产业,扎实做好产业合作、劳务协作、社会帮扶、消费扶贫、人才交流等工作。深入抓好对口支援和山海协作,携手对口帮扶和山海协作地区积极推动产供销和信息合作共享,确保帮扶协作工作持续走在前列。

(三)大力拓展新发展格局乡村潜能。依托全市大招商体系,以特色产业园、特色强镇、特色优势区和精品线为主阵地,围绕提升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融合化水平,大力推进招商引资,鼓励市内外国有资本、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农业农村。健全农业农村投资增长机制,加大项目储备和建设统筹力度。大力推进农村消费,持续开展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实施快递“两进一出”进村工程,推进快递点和电商配送行政村全覆盖,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村工程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农产品销售物流体系数字化,大力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做大做强网上“农博”和“农播”,力争全市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40亿元。

五、聚焦活力激发,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

(一)全面启动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全面推进全国、省数字乡村试点。对接省数字乡村平台和慈溪城市大脑,统一信息标准体系,整体推进数字乡村系统研发、技术应用,整合涉农数据资源,实现共享利用,打造农业农村数据中枢。围绕乡村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目标,实施数字乡村“1115”工程,完善1个数字农业驾驶舱、1张全域地理信息网、1个数字工具箱和生产、营销、监管、治理、服务5大核心业务应用的数字乡村架构,加快数字村庄、数字工厂、数字农场(农、牧、渔)、数字园区、数字产业链建设,积极支持本土数字技术产业发展壮大,推动数字乡村研究机构建设。大力推进农村5G网络、农村互联网、农业遥感、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三农”新基建。创新启动普惠数字促进计划,让更多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享受数字福利,着力打造“示范+普惠”双轮驱动的数字乡村试点慈溪做法。力争数字驾驶舱正式运行,建成3家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0家数字化改造种养基地、100个以上普及应用户及3个以上数字村庄,“一区一园一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取得重大进展。

(二)深化“两进两回”创新示范。建立高效完善的“两进两回”机制,畅通人才、乡贤、科技、资金等下乡通道。围绕“强链延链、融合提能”,进一步优化就业创业生态环境,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深化坎墩大学生农业众创园、市现代农业开发区沧海慈湖农创客基地和青创农场等平台体系建设,力争新培育省级示范性青创农场1家,争创国家级返乡回乡大学生农业众创园。

(三)推进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聚焦聚力乡村产业、村庄建设、乡村治理、农民发展、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集成攻坚,进一步放活权能、盘活资源、激活要素,释放改革综合效益,切实激发发展活力。持续推进农村承包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三块地”改革,保障土地承包关系长久稳定。探索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托管新模式,确保土地流转率保持73%以上。根据上级部门统一部署安排,加快制定出台设施农用地管理和村集体建设用地流动入市政策,加大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力度,推动集中收储、成片流转试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股份经济合作社收益分配扩面,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管理数字平台建设。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开展省级持续深化“三位一体”改革示范建设,继续办好供销社,积极打造市、镇、村三级社会化服务体系,完成市级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新建省级产业农合联2家、省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2家以上。

(四)健全农业农村优先投入机制。健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推动土地出让收入优先支持乡村振兴政策落地。深化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推广农户小额惠普贷款和农村多权抵(质)押贷款,促进农民互助金融健康发展,推进龙山保险互助社试点扩面。深化农业保险改革创新,强化“抗风险、强保障、促创业”导向,拓展水稻等粮食作物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持续推动“扩面、赠品、提标”。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强化多元化资金支撑,推动市国有平台与上海国盛等合作,加快设立市级乡村振兴基金,探索农业担保基金运行新模式。

六、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员会农村工作实施办法》,健全农村工作领导体系、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落实五级书记抓“三农”工作要求,各级党组织书记要扛起第一责任人责任,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督促,全面抓好项目、责任、资金、监督等工作落实。切实发挥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和市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牵头协调作用,加强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健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工作报告制度和联合督查机制。严格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加大考核力度,强化结果运用。充分发挥市农研中心调研参谋作用,开展乡村振兴相关课题调查研究。

(二)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围绕建党100周年,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和“我心向党”“永远跟党走”等主题宣讲活动。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文明系列”创建行动。持续广泛开展面向市民的“幸福巴士”等活动。坚持高标准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健全完善多元参与、长效推进、整改提升、争先创优等机制。强化“慈礼堂”平台运用,持续推进文化礼堂“管用育”。孵化一批特色精品礼堂,完善三级农村文化礼堂管理组织。丰富“进礼堂”系列活动。持续打造全民读书月活动品牌,提升农家书屋服务效能,扎实推进“乡村书房”建设。组织好送戏下乡、送图书下乡、送电影进农村等活动。推进“一镇一品”及特色文艺村建设,增强基层文联分会活力。巩固“两乡”创建成果,深化“村会结对”,深入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三)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深化党建引领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模式,培育市镇两级组团发展片区40个以上,覆盖全市50%以上村,落地片区发展项目100个以上,片区组团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平均增长10%左右。完善“一肩挑”后基层治理体系,深化村监会建设,全面推广村务监督“四分工作法”,建立镇、村、网格三级专业化义务监督队伍,全面推广村务“云公开”平台,提升基层治理“智”治水平。持续深化“先锋户联”“先锋驿站”等先锋系列工程。继续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提升行动。推进乡村治理模式创新,推广党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乡村治理模式,实施乡村治理提升三年行动,创建省级善治(示范)村20个以上。深化“村民说事”制度,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和村务公开“阳光工程”。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力争创建宁波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0个以上。深化“网格融调”工作机制,打造具有慈溪辨识度的人民调解品牌。加强全科网格建设,完善“基层治理四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工作,加强农村地区涉黑涉恶线索排摸、治安乱点整治工作。完善平安建设动态管控机制,实施“平安细胞工程”,深入开展平安镇(街道)、村(社区)等系列平安建设活动。推进清廉村居工作建设,积极打造“清廉村居联系点”。加快乡村治理“积分制+数字”模式试点扩面。全力推广农合联党建工作,打造为农服务党建联盟服务品牌。

(四)加强要素保障。健全“三农”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切实落实政策性财政支农政策,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确保“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总量持续增加。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和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新增农创客10人以上,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育250人以上。加强“一懂两爱”“三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打造“三农”铁军队伍。新编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应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需要,对符合规划的农村个人建房指标需求应保尽保。探究从传统的“片状供地”向突破性的“点状供地”模式转换,为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等项目提供保障。

(五)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持续深化“三服务”,深入开展“五连五送”服务,把惠农惠企政策送到田间地头、企业车间。注重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活动,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加强宣传引导,选树先进典型,持续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和其他展现地方特色农耕文化的活动,切实营造乡村振兴浓厚氛围。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农交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农交网”。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